2014年2月23日,這是李永強守衛南沙21年來一次平常出征——隨鏡泊湖艦赴華陽礁執行氣象站升級改造任務。在登礁途中,他們乘坐的小艇遭遇5米多高的拍岸浪,艇上官兵全部被打落海中。危急時刻,李永強不顧個人安危,先後將兩名落水戰友推向淺灘獲救,自己卻被拍岸浪卷入海底。在生命的最後10分鐘里,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自己卻永遠地留在了南沙。
  從軍27載,上礁27次,9個萬家團圓的除夕夜,在風捲浪花的日子里,在南沙的島礁上,留下李永強戍守海疆的身影。21年來,李永強帶領分隊官兵累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精確數據150萬多組,創造了連續6000多天無差錯記錄。
  南海艦隊政委王登平深情寫詩悼念這位守礁老兵:“拍岸浪”打翻小艇/你向同伴伸出雙手/自己卻化為一粒珊瑚沙/永遠留在了魂牽夢縈的南沙……
  建起第一個氣象預報室
  南沙“3·14”海戰後,南海的戰火硝煙和嚴峻形勢讓李永強熱血沸騰。他在日記里寫道:“軍人只有到最艱苦、最危險的環境中才百煉成鋼,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南沙。”
  1990年9月,李永強考入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1993年畢業時,品學兼優的李永強被學院列入了推薦到總部和全軍各大單位機關工作的學員名單,但他選擇了來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當了一名氣象員。
  永暑礁上寸草不生,用守礁官兵形象的話說——“空氣一捏一把水,晾乾一把鹽”,人就像泡在漿糊裡面,強烈的紫外線曬得皮膚火辣辣的疼。
  海洋氣象觀測站里只有幾張破舊桌椅、一些簡陋的人工觀測儀器。雖然不起眼,地位卻很重要:這個觀測站是我國受聯合國委托建立的,所採集的氣象數據都要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參與國際的交換共享。
  到了永暑礁的李永強鉚足了勁,帶領分隊官兵對氣象觀測站進行升級改造:建起了第一個氣象預報室、安裝了第一套氣象數據衛星接收系統、氣象數據衛星通信系統、自動潮位監測儀等先進設施設備。短短3年,觀測站的面貌煥然一新。
  氣象觀測塔下,一級級鐵梯從塔底一直延伸到塔頂,高達20多米,這是當年李永強帶著大伙一起搭建起來的。2009年,氣象觀測塔開工建造。由於南沙條件艱苦,地方工程人員不願意攬這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李永強決定帶著氣象分隊的官兵自己乾。他每天起早貪黑,帶頭加班加點施工。“這個氣象觀測塔很重要,早一天建好,就能早一天採集上報準確的氣象數據。”他這樣給戰友們鼓勁。在他的帶領下,不到2個月,氣象觀測塔就投入使用。
  10級大風中爬上觀測塔維修
  永暑礁氣象分隊擔負著南沙區的水文氣象觀測預報,數據資料既要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要提供給過往的艦船,對專業素養要求很高。
  觀測風速、風向,記錄氣溫、潮位……爬舷梯、下碼頭,一路下來,李永強先後採集了20多組氣象要素,回到值班室,再將氣象數據一一錄進電腦,核對準確無誤後,才能上床休息,而此時,牆上的掛鐘顯示已是凌晨3時。在南沙工作21個年頭,這是李永強每天的工作,周而複始,繁瑣而枯燥。
  為確保氣象預報“零差錯”,守礁官兵每隔兩個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數據採集,同時向上級氣象部門報告一次觀測結果。“小數據連著戰場,不能有任何閃失。”這是李永強常說的一句話。雖然身體常年被多種病痛所折磨,但他工作幹勁十足,精益求精的態度絲毫未受影響。
  與李永強一起多次守礁的南沙守備部隊副部隊長王明輝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李永強看雲圖發展演變趨勢,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分析氣象變化天氣演變規律,一分析就是好幾天;做氣象月報表,一做就是好幾個通宵,對每一個氣象數據,他都會認真反覆地核對,絕不馬虎。
  在距離永暑礁主權碑150米處,有一座測量海水變化的基本水準點,每到兩年一次的測量期,只要是李永強守礁,他都會趟過齊腰深的海水,走過崎嶇不平的礁盤去測量,從未間斷。
  永暑礁上有一口驗潮井,經常被海水帶來的沙子和雜物填塞,影響了測量精度。每次上礁李永強都會利用低潮時段帶領分隊戰士,花上三、四天的功夫進行清理,每次清理,他的手和腳都要被鋒利的海膽、珊瑚沙等劃破蜇傷。
  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塔上設備的電子模板多、線頭多,一旦出現故障,維修難度很大,高空維修風險也不小。氣象工程師宋遠齊仍記得那次驚心動魄的搶修。2013年11月,超強颱風“海燕”肆虐南海,氣象觀測塔頂端某型氣象觀測系統出現故障,導致氣溫數據無法採集。10級大風中,李永強把安全繩往腰間一系,艱難爬上了20米高的塔頂,打開儀器盒,連續搶修了2個多小時,終於排除了故障。
  撰寫工作筆記20多萬字
  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拓展深化,李永強把氣象保障瞄準了未來信息化海戰場。每一次在島礁開展的防禦戰鬥演練中,他都會做足功課:分析研判、擬制預案,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幫助海上航行編隊成功規避颱風。
  在南沙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戰場環境中,官兵往往身兼多職。李永強擔任過永暑礁氣象分隊分隊長、守備分隊分隊長和指導員,並且一直擔任永暑礁指揮所1號戰位的戰位長,是目前南沙守備部隊資歷最老、職務最高的戰位長。
  水文氣象觀測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尤其是南沙海域,氣候、氣象資料極為缺乏,連一本像樣的教科書都沒有。為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每次下礁,李永強常常往科研院所、專業院校等地方跑,查閱資料、請教專家教授。3年裡,他利用業餘時間,收集整理了大量氣象觀測相關資料,撰寫了20多萬字的體會筆記,帶領分隊官兵花了半年時間,編寫出10多萬字的《海洋水文氣象觀測教材》,結束了南海海洋氣象業務培訓沒有專業教材的歷史。
  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整理學習筆記,把水文氣象觀測經驗記下來,大家休息的時候,他會主動找到新戰士,教他們如何觀天測海。這個平時話不多的“師長”,竟然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整理了數本數萬字的經驗筆記。
  從第一本南沙水文觀測教材,到第一份電子氣象數據報表,再到第一套地面氣象自動觀測站,李永強帶領分隊官兵創造了南海氣象史上10多項第一。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也在國際海洋觀測領域中脫穎而出。
  9個春節在礁上度過
  長期守礁,李永強和妻子聚少離多,妻子張志靖掰掰手指頭一算,夫妻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到3年。而當年結婚時也是一波三折,因為守礁、演習,2次推遲了婚期。新婚第5天,李永強再赴南沙守礁。短短5天的蜜月,竟成了一種奢侈。兒子出生後十多天,李永強回老家照顧妻兒13天,又匆匆返回了永暑礁。他只能把歉疚寫在了日記里:兒子,爸爸對不起,還沒來得及讓你看清爸爸長什麼樣子就離開了你,但是爸爸每天都在想你……
  他常常對妻子說:“我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的小家,一個是祖國的南沙,我既然穿上這身軍裝,就要把根扎在南沙,把南沙當成自己的家,一輩子守衛著它!”親情深似海,守礁重如山。李永強把對妻兒的歉疚,化作拼命建設南沙的不竭動力。
  李永強犧牲後,戰友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幾本厚厚的日記本,記錄最多的,除了一組組數據之外,還有一句句的遺憾:“我已經上了年紀,守礁滿100個月的願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水文氣象觀測的精準度不知何時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南方日報記者 洪奕宜
  通訊員 高毅 吳強  (原標題:守礁21載 連續6000天零差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jpnoc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